近日,由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主辦的“直播賦能新業態 數字經濟新引擎”研討會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會上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互聯網平臺“直播+”賦能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深度分析了當下直播新生態,通過結合疫情期間直播平臺“全場景”蓄勢賦能案例,展望未來“直播+”時代的深層變革。
直播3.0時代:“直播+”全面賦能各行各業
《報告》分析了直播在2020年迅速發展的新背景。首先,在萬物互聯的新時代,數字經濟勢不可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其中,直播所帶來的蝴蝶效應旋風正席卷著各行各業,甚至一些領導干部也在提振地方經濟和產業扶貧方面參與“直播帶貨”,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其次,新冠病毒疫情使“宅經濟”在2020年春節期間異軍突起,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再次,突如其來的疫情,重重挫傷了很多企業,想走出困境,迅速轉戰到成熟線上平臺成為了許多商家轉型自救的出口。
回顧直播的發展,自2016年至今,直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直播1.0時代以秀場、游戲直播為主,直播2.0時代以電商直播為主,當直播與更多行業更深度地結合,直播行業開始走入3.0時代。直播3.0時代,“直播+”全面賦能各行各業。2020年7月,人社部等部門發布了互聯網營銷師等9個新職業信息,其中,在“互聯網營銷師”職業下增設“直播銷售員”工種。這意味著帶貨主播成為正式工種。這背后是互聯網職業群體的不斷擴大,未來直播經濟的價值有望進一步凸顯,行業走向也更加規范化。
新生態:“直播+”的破圈與跨界
《報告》指出,“直播+”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呈現出了極大的創新性與生產性,當前“直播+”呈現四大新生態。
一是拓展多元化國民性,構建跨圈層流量場。“直播+”正以其極強的進化能力進一步突破自身的用戶圈層,從而實現國民性的拓展,構建起了更廣闊和更有深度的跨圈層流量場。這一突圍的實現依托于上游主播群體的日益多元化,從而促進了下游品牌認知的提升與優化。
二是解構舊有領域邊界,重新構建新興版圖。**,“直播+”模式首先突破了社會個體行動與體驗的時間與空間限制與邊界。第二,“直播+”進一步解構了舊有的組織架構與產業環節邊界。第三,“直播+”打破了行業、供需匹配與資源均衡分配等方面的邊界。
三是直播走向“日?;?amp;rdquo;,日常走向“直播化”。在直播越來越走向普及化、日?;内厔莸耐瑫r,同樣不可忽視的是,與此同時,“日常直播化”邏輯也同樣是在紛繁復雜的行業表現底層下涌動的暗潮。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會主動為了迎合直播而反過來調整自己的社會行動選擇,直播所代表的媒介化邏輯正在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本身,也就是“日常直播化”趨勢。移動視頻時代,用戶逐漸走向“視頻化生存”,甚至未來會走向“直播化生存”。
四是直播重塑現實空間,拓展社會治理方式。在重新塑造現實空間方面,“直播+”背景下“缺席的在場”與“在場的缺席”這兩種狀態的并存。而“直播+”邏輯下的流動空間可能會自下而上成為拓展社會治理方式的新力量。一些領導干部在工作中不斷打破邊界、拓寬思路,敏銳地察覺到了“直播+”這一模式的巨大潛能,將“短視頻+直播”的方式引入到治理工作中來。
從故事到產業:“直播+”時代的深層變革
當前,直播技術應用涵蓋領域豐富、影響廣泛而深遠?!秷蟾妗芬钥焓制脚_為例,解讀疫情時期直播發揮的作用,剖析直播帶來的影響與可能。對于“直播+”在疫情與后疫情時期發揮的作用,《報告》分析了“直播+”時代的深層變革。
短期看來,一方面,直播正日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直播+”與各行各業的化學融合,為不同領域在疫情背景下的持續蓬勃發展賦能,涌現出了許多成功實踐。而從長期看來,值得期待的是,“直播+”可能作為一種更便捷、更高效的信息交互方式持續前進,走向更大程度的普及化,成為未來社會的一種“新型基礎設施”。同時,直播平臺更應該意識到自身肩負的重要社會責任,在發展進程中時刻注意社會利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在平臺監管與規制方面守住底線。